幼兒教育 七大注意事項
文章來源: 更新時間:2016-09-24 16:05:34 點擊:次
七大注意事項
1、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
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這非常重要。當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技能,但這并不是幼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
2、最適合培養幼兒的方式是“游戲”
說教的方法不適宜培養孩子,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法是“游戲”。孩子可以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商量。
3、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堂
可以適時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程。孩子回到家還會向家長宣傳,如果看到家長亂扔垃圾,就會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垃圾要分類。連很多家長都說,垃圾分類的游戲讓他們很受益,以前他們都不懂得垃圾還要分類,以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還有“關愛他人”的教育,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開智學校慰問、表演木偶戲,使孩子從小懂得同情和關懷弱者。
4、關注孩子的發展潛力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應關注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什么樣的孩子才有發展潛力?熱情大方,會關心同伴,這樣的孩子人緣更好,以后也會有更多鍛煉的機會;同時,這樣的孩子求知欲強,思維很活躍,學習(行為)習慣比較好。幼兒教育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靈,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生活、行為、衛生習慣。孩子的潛力非常大。小班的孩子經常玩交通安全的游戲,已經懂得走人行道要靠右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交通規則。
5、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做到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學校,家庭、社會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且,由于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選擇,就把在家庭和社會中看到、聽到的一切現象都模仿和表現在游戲中了,比如有的孩子會模仿大人醉酒的樣子。
家長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實際上就已經在教孩子怎么做了。家長經常跟孩子說,對人要有禮貌,不能亂發脾氣??墒羌议L自己說話的時候,經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么能不受影響呢?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做到。有些家長說,我們要是早知道這些就好了,可以讓孩子早點養成好習慣。
6、錯過幼兒期再糾正就難了
有人說,小孩子還不懂事,以后長大了再慢慢教。不要小看孩子,他們已經懂得很多事情了。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教他更容易接受。如果錯過了幼兒期的教育,以后再糾正就難了。
7、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包辦
家長們常常是口頭上說很重視子女教育,但具體到小事上,就做不到?,F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盡量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過于嬌慣孩子,孩子就不懂得謙讓。
幼兒教育要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才會見實效。還有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包辦。比如幼兒園請家長 一起觀看孩子比賽系鞋帶,可有些家長卻一面對孩子說“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帶給系起來了。家長應該多放手,讓孩子得到鍛煉,不能讓他事事依賴。
幼兒教育六大要點:
采取表揚教育還是批評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永遠的論題。在某些情況下絕不縱容孩子,這是可以肯定的。要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總結出以下六大要點,涉及到“心靈教育”的方方面面。記住這六大要點??梢允鼓赣H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得心應手,取得良好的效果。
▲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 如果能對孩子的優點給予很好的表揚和贊許,缺點就會自然消失。
▲ 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 不要認為孩子現在的表現已經定型?,F在的表現,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他償會不斷地成長。
▲ 不要完美主義 有的家長給孩子設定了極高的標準,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對于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人生的頭一回,可能會做得不好;而在這么多做不好的可能中,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一件事,是多么了的了不起,家長一定要進行表揚。這樣,家長也不會太在意那些做不好的的事情。
▲ 不要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家長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自家的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就非常令人滿意了。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家長要相信,只要孩子能發展自己的特長,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具有一技之長,就可以成長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 不要把培養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重心 學習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為教育的重心會使整個教育出現傾斜。必須把對心靈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以培養孩子的EQ作為重點,重視心靈教育,學習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 現在就是最好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只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對他們小小的進步給以肯定和贊揚,就可以讓那些缺點消失。家長越是努力想去糾正孩子的缺點,就越有可能適得其反,缺點會越固執地留在孩子身上。與其這樣,不如把現在的孩子當做最好,肯定他的優點,表揚他的長處,孩子會自然地變得優秀起來。
幼兒教育小常識
1) 讓小孩學會1歲6個月單獨走路,1歲8個月學會單獨上廁所;
2) 2歲要學會穿內衣,培養良好的習慣;2歲6個月能單獨吃飯,自己穿衣服;
3) 2~3歲穿有鞋帶的鞋,訓練小孩復雜思考的能力;每天至少吃3種顏色的蔬菜, 訓練孩子的統籌能力;
4) 4歲要教育孩子學會自尊,自愛;
5) 5歲要訓練孩子的自重意識;
6) 6歲要教育孩子團結,競爭的能力,強弱對比;
7) 8-13歲要使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
幼兒教育發展趨勢:
自80年代以來,加強幼兒教育成為世界未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許多國家把幼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并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和保健學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嘗試新的改革,以促進本國幼兒教育的發展。幼兒教育逐步被納入義務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在幼兒教育的目標、制度、內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現一些新的趨勢。了解并研究這些新的動向,將有助于我們借鑒別國的經驗,促進本國幼兒教育的發展?,F將80年代以來,尤其是90年代世界發達國家幼兒教育發展的一般趨勢綜述如下。
一、幼兒教育中心的轉移
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幼兒教育目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體發展方向轉變。60年代,美、日、蘇等國在冷戰和"知識爆炸"等因素的壓力下,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逐級下放。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于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早期智力開發成為美、蘇、日、德等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傾向于把早期教育誤解為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育中心",忽視學前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復歸,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糾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開的"日、美、歐幼兒教育、保育會議"的中心內容,就是要求從"智育中心"轉向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人們意識到,各育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社會和情感問題應被看成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新修定的《幼兒園教育要領》,明確地將人際關系、環境、表現列入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中,以糾正偏重智育的傾向,促使兒童在天真、活潑、幸福的氣氛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界也普遍重視通過社會教育促進幼兒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但是,智育中心的問題并沒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決。由于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也要求高層次的人才,成人仍對幼小的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人們就對他們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計算、閱讀、體操、芭蕾、鋼琴、健美、武術等方面的教育。這種單一的技能技巧訓練有著明顯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兒童的興趣,強制行事,過于正規和嚴格,給幼兒個性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各國教育專家認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兒的特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仍然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主張讓兒童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發地、自主地去學習。
二、嘗試不分年級的教育
不分年級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已成為影響現行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潮流。1990年,法國政府頒布關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學習階段改革計劃的法令,進行打破傳統的年級概念的改革嘗試。其做法是:將2至11歲兒童的教育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一般由3個學年組成。每一個階段稱作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為2至5歲。第二階段稱作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2個年級,兒童年齡為5至8歲。第3個階段稱作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后3個年級,學齡為8至11歲。 在美國,近年來人們對幼兒教育中的混合年齡組和小學低年級中的不分年級計劃的潛在作用也倍感興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岡州迎接21世紀教育法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分年級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級制和班級授課制在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制度過于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兒童的個性差異,因而在19世紀末開始的歐美教育革新運動中就受到批評。 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后,使優秀學生和后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并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再次,不分年級的教育還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最后,不分年級制有利于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兒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三、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幼兒教育機構
各國幼兒教育事業在戰后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幼兒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近年來,許多國家幼兒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幼兒教育盲點
1 、第一個方面從家庭、父母對孩子的關系,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是一貫主張對孩子嚴格要求,強調紀律性,強調孩子聽話、努力學習、刻苦學習。父母與子女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一直到現在實際起作用的還是管和被管的關系。而在西方,父母之間、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尊重的關系。孩子所處的小環境比中國孩子所處的小環境要寬松自由得多。在西方,父母強調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學校老師和孩子平等和諧地相處。
2、第二個方面的差別,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從社會傳統來看,我們中國是提倡集體主義的國家,這種集體主義不是政治上的集體主義,而是傳統的。日本、朝鮮和新加坡都是屬于這種傳統的集體主義國家。中國強調共性的、同性的傳統文化;而西方強調個別文化、強調個性和區域性,認為每一個人是獨立人,完整的人,有價值的人。打個比方:中國人愿意買一樣的東西。如經常會聽到人說:“你的衣服在哪買的?挺好看,我也買一件。”而西方商場里很少有一樣的東西,住的房子也是不一樣的,沒有兩座房子是相同的。
3、強調每個人是集體的一份子,強調集體的榮譽感。比如說家庭是一個集體,那么每個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為家里增光。家長經常問孩子:“你今天做得怎么樣?老師對你怎樣評價的?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我發現中國的小學生心里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里誰是最好的,誰是第二,誰是第三,誰是最差的。在美國,老師不表揚每一個人,特別不當眾批評某一個人。美國的教育體制不允許老師當眾羞辱孩子。
4、從德育角度。
我們今天的教育對孩子是不成功的。毫不客氣的說,道德淪喪。認為西方教育制度很好。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相互之間很“自私”,公、私分明。我說的自私不是指損人的意思。在西方的道德里面沒有自私這種說法,他們提倡誠實、公正,互相幫助。他們認為愛護自己的東西是應該的,在愛護自己東西的基礎上愛護別人的東西;不愛護公家的財務是違法的,這是外國人從小對孩子灌輸的思想。中國人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以導致有時公私不分,接納外國的思想不適應,西方人又不能接受中國的道德,導致中西方的差距很大。認為在孩子進入大賣場式的公立學校之前,孩子必須要有相當的知識和良好的個人習慣。并不建議把孩子過早的進入寄讀學校,在沒有完全培養孩子自給安全感之前,讓孩子在父母身邊久一些。但是,千萬不要過渡溺愛,你的孩子。我送了4年的畢業生,要是從小過渡溺愛的孩子,沒有一個能上中等以上的高中。不要幫孩子埋怨中國現行教育制度!因為改變不了的現實,必須適應。否則,害得是自己。
下一篇:幼兒園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上一篇:幼兒家庭教育的方法
1、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
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這非常重要。當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技能,但這并不是幼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
2、最適合培養幼兒的方式是“游戲”
說教的方法不適宜培養孩子,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法是“游戲”。孩子可以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商量。
3、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堂
可以適時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入課程。孩子回到家還會向家長宣傳,如果看到家長亂扔垃圾,就會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垃圾要分類。連很多家長都說,垃圾分類的游戲讓他們很受益,以前他們都不懂得垃圾還要分類,以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還有“關愛他人”的教育,組織孩子們到敬老院、開智學校慰問、表演木偶戲,使孩子從小懂得同情和關懷弱者。
4、關注孩子的發展潛力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應關注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什么樣的孩子才有發展潛力?熱情大方,會關心同伴,這樣的孩子人緣更好,以后也會有更多鍛煉的機會;同時,這樣的孩子求知欲強,思維很活躍,學習(行為)習慣比較好。幼兒教育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靈,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生活、行為、衛生習慣。孩子的潛力非常大。小班的孩子經常玩交通安全的游戲,已經懂得走人行道要靠右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交通規則。
5、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做到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學校,家庭、社會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而且,由于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選擇,就把在家庭和社會中看到、聽到的一切現象都模仿和表現在游戲中了,比如有的孩子會模仿大人醉酒的樣子。
家長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實際上就已經在教孩子怎么做了。家長經常跟孩子說,對人要有禮貌,不能亂發脾氣??墒羌议L自己說話的時候,經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么能不受影響呢?要孩子做到,家長首先要做到。有些家長說,我們要是早知道這些就好了,可以讓孩子早點養成好習慣。
6、錯過幼兒期再糾正就難了
有人說,小孩子還不懂事,以后長大了再慢慢教。不要小看孩子,他們已經懂得很多事情了。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教他更容易接受。如果錯過了幼兒期的教育,以后再糾正就難了。
7、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包辦
家長們常常是口頭上說很重視子女教育,但具體到小事上,就做不到?,F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盡量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過于嬌慣孩子,孩子就不懂得謙讓。
幼兒教育要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才會見實效。還有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包辦。比如幼兒園請家長 一起觀看孩子比賽系鞋帶,可有些家長卻一面對孩子說“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帶給系起來了。家長應該多放手,讓孩子得到鍛煉,不能讓他事事依賴。
幼兒教育六大要點:
采取表揚教育還是批評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永遠的論題。在某些情況下絕不縱容孩子,這是可以肯定的。要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總結出以下六大要點,涉及到“心靈教育”的方方面面。記住這六大要點??梢允鼓赣H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得心應手,取得良好的效果。
▲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 如果能對孩子的優點給予很好的表揚和贊許,缺點就會自然消失。
▲ 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 不要認為孩子現在的表現已經定型?,F在的表現,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他償會不斷地成長。
▲ 不要完美主義 有的家長給孩子設定了極高的標準,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對于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人生的頭一回,可能會做得不好;而在這么多做不好的可能中,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一件事,是多么了的了不起,家長一定要進行表揚。這樣,家長也不會太在意那些做不好的的事情。
▲ 不要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家長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自家的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就非常令人滿意了。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家長要相信,只要孩子能發展自己的特長,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具有一技之長,就可以成長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 不要把培養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重心 學習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為教育的重心會使整個教育出現傾斜。必須把對心靈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以培養孩子的EQ作為重點,重視心靈教育,學習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 現在就是最好 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只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對他們小小的進步給以肯定和贊揚,就可以讓那些缺點消失。家長越是努力想去糾正孩子的缺點,就越有可能適得其反,缺點會越固執地留在孩子身上。與其這樣,不如把現在的孩子當做最好,肯定他的優點,表揚他的長處,孩子會自然地變得優秀起來。
幼兒教育小常識
1) 讓小孩學會1歲6個月單獨走路,1歲8個月學會單獨上廁所;
2) 2歲要學會穿內衣,培養良好的習慣;2歲6個月能單獨吃飯,自己穿衣服;
3) 2~3歲穿有鞋帶的鞋,訓練小孩復雜思考的能力;每天至少吃3種顏色的蔬菜, 訓練孩子的統籌能力;
4) 4歲要教育孩子學會自尊,自愛;
5) 5歲要訓練孩子的自重意識;
6) 6歲要教育孩子團結,競爭的能力,強弱對比;
7) 8-13歲要使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
幼兒教育發展趨勢:
自80年代以來,加強幼兒教育成為世界未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許多國家把幼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并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和保健學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嘗試新的改革,以促進本國幼兒教育的發展。幼兒教育逐步被納入義務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在幼兒教育的目標、制度、內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現一些新的趨勢。了解并研究這些新的動向,將有助于我們借鑒別國的經驗,促進本國幼兒教育的發展?,F將80年代以來,尤其是90年代世界發達國家幼兒教育發展的一般趨勢綜述如下。
一、幼兒教育中心的轉移
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幼兒教育目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體發展方向轉變。60年代,美、日、蘇等國在冷戰和"知識爆炸"等因素的壓力下,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逐級下放。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于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早期智力開發成為美、蘇、日、德等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傾向于把早期教育誤解為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育中心",忽視學前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復歸,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糾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開的"日、美、歐幼兒教育、保育會議"的中心內容,就是要求從"智育中心"轉向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人們意識到,各育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社會和情感問題應被看成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新修定的《幼兒園教育要領》,明確地將人際關系、環境、表現列入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中,以糾正偏重智育的傾向,促使兒童在天真、活潑、幸福的氣氛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界也普遍重視通過社會教育促進幼兒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但是,智育中心的問題并沒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決。由于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也要求高層次的人才,成人仍對幼小的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人們就對他們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計算、閱讀、體操、芭蕾、鋼琴、健美、武術等方面的教育。這種單一的技能技巧訓練有著明顯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兒童的興趣,強制行事,過于正規和嚴格,給幼兒個性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各國教育專家認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兒的特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仍然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主張讓兒童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發地、自主地去學習。
二、嘗試不分年級的教育
不分年級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已成為影響現行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潮流。1990年,法國政府頒布關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學習階段改革計劃的法令,進行打破傳統的年級概念的改革嘗試。其做法是:將2至11歲兒童的教育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一般由3個學年組成。每一個階段稱作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為2至5歲。第二階段稱作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2個年級,兒童年齡為5至8歲。第3個階段稱作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后3個年級,學齡為8至11歲。 在美國,近年來人們對幼兒教育中的混合年齡組和小學低年級中的不分年級計劃的潛在作用也倍感興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岡州迎接21世紀教育法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分年級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級制和班級授課制在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制度過于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兒童的個性差異,因而在19世紀末開始的歐美教育革新運動中就受到批評。 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后,使優秀學生和后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并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再次,不分年級的教育還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最后,不分年級制有利于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兒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三、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幼兒教育機構
各國幼兒教育事業在戰后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幼兒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近年來,許多國家幼兒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幼兒教育盲點
1 、第一個方面從家庭、父母對孩子的關系,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是一貫主張對孩子嚴格要求,強調紀律性,強調孩子聽話、努力學習、刻苦學習。父母與子女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一直到現在實際起作用的還是管和被管的關系。而在西方,父母之間、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尊重的關系。孩子所處的小環境比中國孩子所處的小環境要寬松自由得多。在西方,父母強調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學校老師和孩子平等和諧地相處。
2、第二個方面的差別,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從社會傳統來看,我們中國是提倡集體主義的國家,這種集體主義不是政治上的集體主義,而是傳統的。日本、朝鮮和新加坡都是屬于這種傳統的集體主義國家。中國強調共性的、同性的傳統文化;而西方強調個別文化、強調個性和區域性,認為每一個人是獨立人,完整的人,有價值的人。打個比方:中國人愿意買一樣的東西。如經常會聽到人說:“你的衣服在哪買的?挺好看,我也買一件。”而西方商場里很少有一樣的東西,住的房子也是不一樣的,沒有兩座房子是相同的。
3、強調每個人是集體的一份子,強調集體的榮譽感。比如說家庭是一個集體,那么每個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為家里增光。家長經常問孩子:“你今天做得怎么樣?老師對你怎樣評價的?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我發現中國的小學生心里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里誰是最好的,誰是第二,誰是第三,誰是最差的。在美國,老師不表揚每一個人,特別不當眾批評某一個人。美國的教育體制不允許老師當眾羞辱孩子。
4、從德育角度。
我們今天的教育對孩子是不成功的。毫不客氣的說,道德淪喪。認為西方教育制度很好。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相互之間很“自私”,公、私分明。我說的自私不是指損人的意思。在西方的道德里面沒有自私這種說法,他們提倡誠實、公正,互相幫助。他們認為愛護自己的東西是應該的,在愛護自己東西的基礎上愛護別人的東西;不愛護公家的財務是違法的,這是外國人從小對孩子灌輸的思想。中國人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以導致有時公私不分,接納外國的思想不適應,西方人又不能接受中國的道德,導致中西方的差距很大。認為在孩子進入大賣場式的公立學校之前,孩子必須要有相當的知識和良好的個人習慣。并不建議把孩子過早的進入寄讀學校,在沒有完全培養孩子自給安全感之前,讓孩子在父母身邊久一些。但是,千萬不要過渡溺愛,你的孩子。我送了4年的畢業生,要是從小過渡溺愛的孩子,沒有一個能上中等以上的高中。不要幫孩子埋怨中國現行教育制度!因為改變不了的現實,必須適應。否則,害得是自己。
- 更多相關信息
- 2016-09-24幼兒教育 七大注意事項